参考消息网2月17日报道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2月15日刊登题为《拜登本人成为不利于美国的主要“证人”》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几乎整个西方世界都对美国著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视而不见,但他并不在意这一点。在接受《柏林日报》采访时,这位全球新闻界名人公布了能证实其说法的、非常有力的证据。赫什方面的“控方证人”实际上是美国总统拜登本人。
美国总统拜登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在2022年2月7日举行联合记者会。这里引用美国白宫官网的内容。
拜登总统说:“倘若德国……倘若俄罗斯侵略,这意味着如果坦克和军队再次越过乌克兰边境,那么将不会再有‘北溪’-2项目。我们将终止它。”
记者问:“但您究竟将如何做到这一点,因为该项目和对它的监管是在德国的责任区?”
拜登总统答道:“我们将做到这一点——我向你保证,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也许在那一刻,朔尔茨并没有理解拜登的意思。然而在去年9月,朔尔茨肯定明白了。根本不可能不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
如果德国向美国索赔,会怎么样?公开摊牌的唯一结果将是柏林招致大量责难。华盛顿会这样说:我们没炸天然气管道。但德国人的说法表明,德国是支持乌克兰的统一联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他们应当感到羞愧不已!
参考消息网2月17日报道 美国《公平观察者》网络杂志2月15日刊登题为《白宫厌恶讲实情》的文章,作者是彼得·伊萨克松。全文摘编如下:
西摩·赫什在美国“订阅堆栈”网站博客中独立讲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美国政府如何通过2022年9月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破坏行动来实施一项显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这是一个关于军方行为过分但掩盖得很好的故事。换言之,这恰恰是在当今世界美国主流媒体不敢碰的那种故事。尽管赫什相当有信誉,但鲜有人允许媒体承认这一事件。
美国《新闻周刊》敢于发表文章提及赫什的帖子,证明该刊是另类。《新闻周刊》的文章迂回地从一个好奇的角度切入主题,重点关注一位担心自己声誉的参议员具体担心什么。在文中的一个关键点上,读者得知,在赫什发帖后,“白宫称这一指控‘完全不实’,是‘纯属虚构’”。
据《魔鬼辞典》对“纯属虚构”的释义: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偏离精心设计的官方宣传的任何事实,尤其是被精心策划且耗资巨大地掩盖的有关事实。
毫无疑问,赫什的报道引发了《新闻周刊》文章的发表。但文章将赫什的角色降低为可能引起激烈辩论中的一个偶然的爆料人。它没有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明显既是一种战争行为又是一种无能的掩盖,而是将其重新定义为美国政府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之间沟通的老问题。
参考消息网2月17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中美陷入破坏性相互依赖》的文章,作者是拉纳·富鲁哈尔。全文摘编如下:
理解当今世界复杂事件的最佳语言是什么?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我开始觉得可能是心理。
心理学家(至少我认识的很多人)倾向于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性格:一种是偏执狂,他们总是在玩零和游戏;另一种是抑郁症,他们更愿意接受细微差别(从而感到悲伤)。就像人们可能倾向于这两种极端人格中的一种,国家也会这样。
近年来的全球事件——从英国脱欧和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再到乌克兰冲突或经济脱钩——也可以透过心理学镜头来观察。
这一点在当今美中关系中最为真实。在最近出版的《意外冲突》一书中,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负责人、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利用心理学透镜来看待两国之间日益加剧的摩擦。
罗奇将这种反应,以及过去几年两国外交紧张关系的普遍加剧,比作一对关系不稳定、深陷相互依赖冲突阶段的夫妇。这对夫妇——即中国和美国——出于他们不想说明的原因,彼此相互需要。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2月12日刊发题为《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否有效?》的文章,作者是该刊主编拉维·阿格拉沃尔。全文摘编如下:
在一个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华盛顿发展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力。美国拥有一整套制裁手段。
过去一年来,美国对俄罗斯采取了强硬且不断升级的制裁手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俄罗斯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0.3%。这是否意味着制裁没有奏效呢?
我与两位制裁问题专家进行了交谈,他们是经济学人智库全球预测负责人阿加特·德马雷和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尼古拉斯·马尔德。
拉维·阿格拉沃尔问:尼克(尼古拉斯·马尔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俄罗斯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0.3%。制裁就是为了使俄罗斯经济陷入瘫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尼古拉斯·马尔德答:不仅如此,在经济从疫情中复苏的一年里,俄罗斯作为大宗商品出口国对其他国家拥有一定影响力。它的经济增长率还应该上调,因为它的贸易额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它找到了其他贸易渠道。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制裁的效果不如预期。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美国、中国和新的“不结盟”国家》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项目研究员玛迪哈·阿夫扎尔、高级研究员布鲁斯·里德尔和布鲁金斯学会中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纳坦·萨克斯。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总统乔·拜登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概述了他如何看待美国与中国在全球的竞争,以及如何看待美国“与我们的盟友和伙伴以及所有与我们有着共同利益的国家步调一致地合作”的愿望。
但这种合作愿望面临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许多国家不愿选边站队,它们通过让大国彼此争斗而获得影响力。在美国对自由民主的强调与一些国家政府的利益产生矛盾的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全球竞争中,中国如何与这些新的“不结盟”国家(特别是南亚、中东、非洲之角国家)进行接触?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得到了仔细研究,因为这可能是北京与这类国家打交道模式的最好范例。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中国在对待大国竞争的问题上并没有采取“一刀切”,因此美国也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许多国家,中国把广泛的经济接触作为战略和政治影响力的先导——利用经济影响力来获得战略优势。北京的模式是真正全球性的:正如一位西方高级官员所说,“他们把自己的棋子全都放在棋盘上”。这一模式满足了各地区各国的需要。在这些国家所认为的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它们正寻求让自身的关系多样化。对美国的政策来说,这些因素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法国《回声报》网站2月14日刊发题为《海底电缆,另一场战争》的文章,作者是洛里安·德布。全文摘编如下:
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并没有放过海底,也没有放过在寂静的海洋中安装的互联网。最近一次表现是,中国最大的两家网络运营商撤出在新加坡和马赛之间铺设美国电缆的项目融资。这是对美国两年来阻止在美国海岸铺设任何中国电缆的直接回应。
最近在北海发生的一次警报甚至使全球电缆网络明确切换成军事地图。2022年10月20日晚,一艘英国拖网渔船在苏格兰附近水域损坏了一条设得兰群岛的海底电缆,一些人认为这是个寻常事故。令人怀疑的巧合是,此时另一根连接法罗群岛的电缆已经停工五天,这种情况从未有过。而一艘俄罗斯科考船彼时恰巧出现在苏格兰水域,并配备了海底勘探设备。
法国战略和防务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员卡米耶·莫雷尔分析道:“国家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很难公开谈论公海上电缆中断的问题。很少有海军有能力在这种海洋深度展开行动,而认领这种行动可能会成为战争的由头。”
2022年初,法国实施了在海下6000米的“深海控制行动”。波罗的海“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仍无法解释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亲自下令检查22根海底光纤电缆,为了防止互联网流量遭到“窃听”。法国海军参谋长皮埃尔·旺迪耶还担心深海有直接探测法国核潜艇通行的传感器,这一威胁比网络中断更令人担忧。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别让科技公司主宰战争》的文章,作者是英国前外交大臣威廉·黑格。全文摘编如下: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上周在英国议会发表的讲话传递了明确的信息:他需要飞机。正如在爆发血腥战争的过去一年里经常看到的那样,媒体焦点与诉求声音都与战场上的硬件有关——坦克、导弹、大炮和弹药,乌克兰人迫切需要这些东西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但是,在乌克兰让克里姆林宫十分意外的有效防御中,最关键的军事资产却较少被提及并且让我们很难想象。美国微软公司利用云计算来维持乌克兰政府部门的运转,并利用人工智能来挫败俄罗斯的网络攻击。从事数据分析的美国帕兰蒂尔公司一直是重要的软件供应商,这种软件能够将卫星、热传感器、无人机和乌克兰民众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可以对入侵者实施毁灭性精准打击的模型。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让它的“星链”卫星可以为乌克兰所用,这些卫星与地面上成千上万的手持终端相连,让乌克兰全境都覆盖互联网,从小股部队到整个政府都可以接入网络。打赢一场战争向来需要大量硬件,但在21世纪20年代,最具决定性的优势来自世界一流的软件。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法新社巴黎2月14日刊发题为《乌克兰战争如何影响世界的大动向》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乌克兰战争扰乱了世界秩序,并按照阵营的逻辑加速了世界秩序的重构。
以下是爆发冲突一年以来的一些趋势,包括从全球化的加速断裂到俄罗斯和欧洲可能进入中国和美国的轨道。
地缘政治是关键词
战争加剧了冲突,同时也加速巩固了以华盛顿和北京为中心的主要阵营。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去年12月认为,“我们已经进入无序的多极化,在这里一切都是武器——能源、数据、基础设施和移民。地缘政治是关键词,一切都属于地缘政治”。
中亚、高加索地区、巴尔干地区、非洲、印太地区是影响力暗斗的舞台。通过基础设施融资,贸易、军事或外交方面的协议,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和土耳其相互角力。
乌克兰战争还进一步动摇了现有架构。比如俄罗斯在中亚国家的地位由此被削弱,又比如土耳其得到了巨大的外交机遇。
法国地中海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皮埃尔·拉祖认为,“这种混乱的重组是真实的,但可能是暂时的”。原因在于,“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和欧洲的实力会被削弱或损耗,而这种局面下的两个大赢家很可能是美国和中国”。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西班牙环球网站2月14日发表克里斯蒂娜·丘鲁卡·穆古鲁萨的文章,题为《灾难外交:促进和平的另一种途径?》。全文摘编如下:
灾难外交已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场合使用。然而,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地震可能是一个新的场景,灾难外交或将再次启动以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灾难外交真的能在危机背景下为和平做出贡献吗?
伦敦大学学院伊兰·克尔曼教授在《灾难外交:灾难如何影响和平与冲突》一书中通过对亚洲、非洲、北美和欧洲的各种案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但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土耳其和叙利亚地震造成的毁灭性人道主义后果影响到土叙两国共同发起的、于2022年12月底在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以来的首次政府级峰会上达到高潮的和解进程。在一个月前似乎还是一个长期目标的双边关系正常化可能会因强震的影响而加速。
克尔曼分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人道主义外交案例,以调查它们是否产生外交利好。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人道主义外交是解决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与灾害有关的活动往往会在短期内促进和平进程,但从长远来看,与灾难相关的影响会随着领导层更迭、政治敌意模式常态化或认为历史恩怨应优先于与灾难相关的关系等因素而消退。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4日刊登题为《新干涉主义可能威胁全球贸易》的文章,作者是马丁·沃尔夫。文章摘编如下:
我们现在都是干涉主义者。在不久前还是自由市场思想之堡垒的美国,对中国的恐惧、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对再工业化的渴望以及对绿色转型的希望正结合起来重塑贸易和产业政策。欧盟在技术方面也对中国存在顾虑,但欧盟也同样对美国决策中的“美国优先”特点感到担忧。
一个重大问题是,向经济民族主义和干涉主义的转变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从目前状况来看,深度解体似乎不大可能,但不幸的是,这是可以想象的。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一篇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其代价将十分高昂。此外,解体程度越深,此种代价将越高昂。其中,技术脱钩的代价将是最高昂的,尤其是对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此外,还有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代价。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前负责人詹姆斯·巴克斯所说,在当今世界,控制这些成本构成了巨大挑战。
那么,新干涉主义究竟能取得多大成效?作为最积极和最强大的践行者,美国政府会从它现在致力于实施的政策中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吗?我们有充分理由对此存疑。成功干涉是困难的。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文/袁亮)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妮基·黑利当地时间2月14日宣布竞选美国总统,由此成为第一位正式挑战她的“前老板”——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角逐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参选人。
黑利1972年1月生于南卡罗来纳州班伯格市,父母是印度裔移民。黑利获得克莱姆森大学会计学士学位后,曾在多家企业就职,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004年,黑利当选南卡罗来纳州众议员,此后两度连任。2010年,黑利成为南卡罗来纳州第一位女性州长,并在2014年连任。
2016年11月,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特朗普宣布,将任命黑利担任常驻联合国代表。此后,她轻松通过参议院批准程序,2017年1月25日高调宣誓就任,但于2018年年底离职。
2022年11月15日,特朗普宣布将再次争夺白宫之位,并启动2024年总统竞选活动,成为共和党内首位正式宣布参选总统的人。
黑利曾在2021年说过,如果特朗普参选,她就不会参与角逐,但是最近她对媒体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她提到美国的高通胀以及美军从阿富汗的撤军。黑利认为,美国有必要进行“世代更迭”,这被认为是对民主党总统拜登和特朗普的年龄毫不掩饰的批评。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2月14日刊发题为《俄乌冲突一周年 国际社会应极力防止全球经济分裂》的文章,作者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河合正弘。全文摘编如下:
2022年2月,俄罗斯发起对乌克兰的进攻,美欧日随即对俄实施经济制裁,全球经济由此遭受巨大冲击。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开战前的2022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出的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值为4.4%,到了4月下调至3.6%,2023年1月的数字为3.4%。与开战前相比整整下降了1个百分点。我们不能说增长率放缓的全部原因都来自俄乌冲突,但2022年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是比之前的一年下降了1万亿美元,相当于沙特或荷兰的经济总量。
IMF预计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2.9%,比2022年进一步放缓。一方面应对通胀的举措和乌克兰战争遏制了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得以重启,印度还将继续增长,中印两国几乎贡献了一半的全球经济增长。但是下行风险依然存在,比如通胀居高不下导致更严格的金融紧缩;乌克兰战争升级、全球经济分裂。
由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试图切断俄罗斯与西方经济的联系,全球经济的分裂事实上正在发生。而美中之间的大国竞争还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加速分裂。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澳大利亚人报》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俄乌战争的四种结束方式》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名誉教授保罗·迪布。全文摘编如下:
在俄乌战争爆发一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包括笔者在内的所谓专家对于这场战争是否会结束以及如何结束众说纷纭。
最近几例新闻标题就反映了各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普京的战争和解体的危险》《普京在乌克兰的末日终局》《俄罗斯的危险衰落:克里姆林宫不会不战而降》《设想不可能之事:如果普京使用核武器会怎样?》《普京不是在用核威胁虚张声势》《准备应对俄罗斯的崩溃吧》《谈判争取和平胜过乌克兰的无尽杀戮》《没有人会在乌克兰的漫长战争中获胜》。
这些标题说明了为什么西方对这场战争的方向没有达成共识。当然,问题在于没有一场现代战争可以为我们提供判断基础。自7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以来,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常规战争。
现在,俄罗斯的实力遭到大幅削弱,但在这场领土之争中绝不言败。至少到目前为止,西方民主国家出人意料地一致支持乌克兰。核心问题是,如果这场战争久拖不决甚至升级,西方是否会继续提供高精度武器,帮助乌克兰深入俄罗斯领土?
网友评论